2006年,北京市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打破行业垄断,鼓励资源重组,强化资金扶持,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产业”。这是北京市第一次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到政府工作日程。
有关专家表示,将创意与地产相关联,无疑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即要在传统范畴内将房产功能清晰而稳定的要素加以振荡和颠覆。“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创意早已植入地产”。
概念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英国,目前已成为英国继金融业之外的第二大产业。在新经济时代,具有创意性质的工作种类适应了数字时代的创作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发展。“创意城市”或“文化立市”,也已成为众多国际性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而在房地产领域,这种将房产与创新文化相结合的优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早在2005年5月28日揭牌的北京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便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就在前不久,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落户海上海,也拉开了上海市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序幕。据悉,在“十一五”期间,创意产业也将是上海产业发展的重点,计划占GDP的比重由过去的6.6%%增加到10%%左右。而作为创意产业重要载体的创意地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集群化的趋势,使市区一些废置的旧厂房焕发青春。如苏州河南岸的旧粮库,经台湾设计师登琨艳作内部改造后变身为身价百倍的“艺术仓库”;在建国中路的八号桥,保留了原来钢结构的老厂房,却变身为上海时尚创意中心……在浦东、长宁、静安和杨浦等区,通过旧厂房改造,不同定位的创意产业园区随之不断出现。
业内人士介绍,在纽约以旧厂房为主改造的SOHO区早已成为全球个性化的产品销售中心,在巴黎市区的不少厂房已经成为许多艺术家的画室或工作室。在北京一万多平方米的798工业厂房,便早已吸引了数百多家文化机构。
商机
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创意地产带来了商机。据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元,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上海的创意产业也正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在盘活中心城区遗留老厂房的创意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之后,这股风潮正渐渐向新建商业地产蔓延,一些地产大鳄如上实发展、瑞安地产近期相继宣布在沪投资开发此类项目。
业内人士指出,创意地产的入市,为当前供需紧张的写字楼市场也带来了部分有效补充。入驻政府规划的创意产业基地,企业能够获得政府的产业扶持和税收、人事、补贴、贷款等多方面优惠政策。例如入驻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企业便可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高科技企业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企业的优惠政策。
据了解,北京市未来将发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基金。专家指出,政府在创意产业政策、资金以及土地供应方面的新举措也为商业地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创意产业基地或者集聚区建设和运作方式上的创新,更为商业地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挑战
创意地产已成为中国概念地产的主流词汇,但以地产之实行创意之名能否获得最终成功,仍有待时间检验。
位于上海徐汇区的2577创意大院是上海2005年第二批挂牌的创意产业园区之一。自招租以来,4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仅有800平方米正式签约,而签约对象也大多不是原来经营定位的广告与建筑设计企业。专家指出,创意产业集聚区本身只是提供了一个概念,要真正形成集聚,个性定位很重要。“但为了保证有效的租售状态,显然与最初的设计定位很容易产生矛盾”。
据内部人士透露,2577创意大院的广告订单中心目前只能接受广告公司的入驻,而对于广告公司所要求的后续加工基地(如印刷)却无法提供,导致了产业链的缺失。而按照国外的创意产业园区经验,能提供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才能使园区更具有招商及经营的竞争优势。
先有产业氛围还是先有地产概念,仍是创意产业园区经营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据了解,上海最早的几个创意集聚区多是设计师的创意灵感与老厂房的历史底蕴碰撞出火花之后,自发形成的集聚。同时,这些老仓库和厂房的低租金也是创意产业人士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位咨询公司负责人表示,像广告业、设计业、咨询培训业以及艺术工作室等所谓的创意产业公司,其实都是一些资金实力不大的中小型服务企业,对甲级写字楼高额的租金水平往往较难承担。所以,由市中心原来的老仓库和厂房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因为改造成本不高,租金较低,才吸引了这类企业的进入。
然而,目前这种自发的、低廉的创意园区特性已经不再。随着政府的政策引导,如上海八号桥、时尚园、天山软件园等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应运而生,其租金价格也水涨船高,不再是当年的数字。同时,变租为售也已成为创意产业园区的又一新特征,购房人的角色也开始由单纯的创意产业主体向房地产投资人转变。
分析人士认为,要想搭乘这趟创意经济的便车,对房地产项目来说,仅仅具备区域与建筑上的条件还是不够的。“为创意经济提供平台,更重要的是在产品的软环境上下工夫,要有跟得上潮流的管理意识,能够营造符合创意经济的环境氛围,从而吸引创意产业的注意”。该人士认为,这些都是目前许多创意地产项目所遇到的最大障碍。
“政府对创意产业园区的支持也不应该只停留在立项时的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上,还应该在配套设施建设和后期经营管理中给予关注和支持”。一位创意产业园区负责人认为,政府引导加市场运作,通过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搭配相关产业链,才是创意产业的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建设报 |